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服务 > 金融研究

后疫情时期金融服务 功能强化与机制创新 以湖南株洲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5 14:44来源: 金融时报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由此产生的负反馈机制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对此,迫切需要金融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打好应对后疫情时期的金融持久战。

实践探索

(一)珍惜政策空间,专注服务实体经济。新冠肺炎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冲击,并呈现不对称性,承受能力较弱的经济参与者(如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等)所遭受的损失更大。对于央行基层行而言,需保持辖内信贷增长平稳适度,引导信贷资金精准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此,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株洲中支”)引导辖内金融机构进一步开拓普惠金融市场,维持普惠贷款增速,让小微、民营企业获得良好的流动性支持;提高涉农贷款比例,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保持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余额均有增长,促使更多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首次获得贷款,提高无贷小微企业首贷率。

(二)聚焦高精特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支持先进制造业往低碳、高精、全产业链方向发展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对于央行基层行而言,需引导当地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加大对制造业、科技研究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绿色环保产业的资金投入。为此,人行株洲中支积极与相关单位联合推出金融支持绿色企业、科技创新企业、乡村振兴主体三个“白名单”,通过现场调研、约谈督导、考核通报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

(三)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疫情出现局部反复的情况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加迫切。央行基层行应通过两项直达工具引导和激励地方法人机构对到期的小微贷款实现“应延尽延”,加大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投放力度。人行株洲中支通过辖内法人金融机构适度发放延期还本付息激励贷款、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激励贷款,有效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辖区经济复苏。同时,积极推动政务大数据运用,采用“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完善“区域一体化企业征信体系”,运用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政府采购类应收账款线上融资业务模式,撮合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对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切实降低融资成本。

(四)提高外汇服务水平,引导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后疫情时期我国经济不断复苏,进出口贸易更是逆势繁荣。这就要求基层外汇管理部门积极引导市场主体适应汇率双向波动的常态,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积极实施套期保值措施。为此,外汇管理局株洲市中心支局开辟外汇服务绿色通道,落实外汇服务便利化措施,强调外汇指定银行为企业提供全产业链、交易全过程的金融服务,并根据疫情发展和贸易新业态,指导银行创新外汇融资产品和服务手段;同时,引导企业加强跨国风险管理,充分利用避险金融产品和工具,提供疫情影响下目标国的综合营商环境评估,供企业贸易投资决策参考。

政策建议

(一)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一是加大普惠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的相关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中小微企业,通过适当降低利率、信贷展期、续贷、减免逾期利息等措施给予支持。二是深化绿色金融服务。构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机制,分批次、分层次、分步骤推动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探索建立企业和个人碳账户,落实碳减排支持工具,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绿色贷款和票据优先办理。三是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建立投贷保补联动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设立重点产业、新兴产业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对重点产业发放贷款,财政对贷款按一定比例进行贴息。

(二)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普惠金融环境。一是改善企业账户管理服务。建立账户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健全账户管理常态化监督机制,进一步提升开户服务便利度和透明度。二是推进支付手续费减费让利。推动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贯彻落实关于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相关政策措施,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三是加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金融服务“三农”的支付结算、融资增信、增值服务体系等环节,全面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

(三)提升央行基层行履职能力,不断改善信用、外汇等营商环境。一方面,加快推进征信链的建设,推动金融信息、政务信息和公用事业信息等有效供给,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对金融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等违法失信行为打击力度。对受疫情影响产生的轻微失信行为实施信用豁免,及时指导各类失信主体开展信用修复。另一方面,健全外汇管理服务机制,简化货物贸易收支手续,允许跨境电商企业凭交易电子信息办理结售汇及资金收付业务。推动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建立境外贸易、投融资和生产服务网络,延伸全球产业链。

(四)抓好常态化金融风险监测,促使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一是加强逆周期管理。针对重点金融风险,提前准备应对预案,充实工具箱,稳妥有序做好应对,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二是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探索跨市场、跨业态交叉性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扎实开展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强化科技赋能,加快建立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早识别、早介入。三是完善风险监管处置长效机制。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建设,搭建适应金融创新需要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及时将新业态、新产品纳入监管。强化地方金融风险监管协同,形成风险处置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