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服务 > 金融研究

产业支付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1-10-14 09:14来源: 金融时报

    近年来,支付作为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产物交易峰值高发,产业支付伴随互联网快速崛起将成为我国支付市场新的增长点,支付参与主体也从承担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的收付款方转型为扩展各领域蓝海市场的探索者,不断对现行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进行重构。本文通过支付与产业的融合方式分析支付如何影响产业体系,揭示产业支付发展的动因及趋势,并探究支付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支付与产业融合方式

  (一)利用支付场景流量变现提升市场定价能力。支付场景创新打破既往惯例业务和思维模式,在账户侧持续扩大服务覆盖地域和业务范围,支付将在产业中快速匹配的供需关系嵌入支付场景中,使分散的供需双方交换价值,商户端(B端)连接企业,引流商户兑现服务,消费端(C端)激活消费用户获取流量,扩大业务触达界面进而强化营销模式多样化。嵌入场景构建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自建平台搭建场景,集生活消费、生产采购、商贸流通于一体的综合化电商金融平台;二是将自有支付工具内嵌至合作方系统扩展应用地区和受理场景。

  (二)利用支付普适性价值链接资源实现协同效应。产业支付在促进跨界融合、聚合创新资源、营造行业生态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支付习惯优势促使市场供应主体更加专注前端和产业融合,在行业市场中突破新的发展方向。首先,通过业务创新切入新的视角和维度实现客户与商户对接,区别于传统市场的分散场景和主体差异化的方式,以组件化模式嵌入平台使输入方和输出方实现远程的价值交换过程。其次,支付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乃至更为偏远的农村地区下沉渗透。金融机构挖掘支付下沉市场时在实体产业改造和扶贫工作中承担起普惠金融的使命,随着农村地区支付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与政策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倾斜,支付从业机构逐渐克服基础设施等制约并整合资源向农村地区输送有效的金融服务。

  (三)把握消费升级新趋势增加消费市场韧性和活力。2020年疫情期间,大量商户依托支付入口进行数字化升级以扩大获客渠道,使布局“支付+”的支付服务商及消费市场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消费供给方面,支付数据更全面客观审视市场需求及全链条运行问题;消费意愿方面,支付培育了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内需市场;经营与消费形态方面,去媒介化支付开启了消费行业以无感支付为触点的“体验经济”。

  (四)促使产业链条从线性结构向网络模式转型升级。支付串联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数据维度形成流动经济,促使产业链科技化、数字化程度显著提升。金融机构从单项业务竞争扩展为综合营销服务能力的竞争,使社会流动要素呈现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并把经营领域扩展到社会资源循环流转中。首先,支付运行框架形成服务链相互赋能大循环,发挥链接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的能力,降低因个别主体停摆使整个产业链瘫痪概率。其次,引导资源投入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领域,进一步带动产品链上下游产值。

  产业支付发展的动因及趋势

  (一)支付市场遵循社会要素流动规律,其中第三方端流量入口大于银行端。支付市场在为社会经济各主体提供资金划转渠道的同时推动了要素流动性水平上升,首先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做大C端客户群体数量,再通过支付平台繁衍出各类金融产品及服务,提高对社会端资金流、信息流源头争揽的竞争力,增强对B端客户流的合作黏性,最后搭建消费金融生态圈使B、C端产生流动要素。这一过程加速了与B端、C端产业领域融合步伐,特别是对社会交通运输仓储流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等产业要素的聚集与流动更明显。

  (二)支付市场自身免疫力能够克服外部不利因素冲击,利润空间是推动消费及自身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在经济市场紧缩期,环境负面冲击会提高各行业投资者避险情绪,支付市场客观上发挥了逆周期调解作用,特别是在消费市场从纵向维度沉浸到生态底层的过程中,逐渐减弱产业供给约束,释放内需潜力提升消费需求。经济螺旋式发展需要超额利润跟进,支付市场获取超额利润是形成产业支付的重要动力。我国支付机构交易规模虽然较大,但个别金融机构以交叉补贴方式实行倾销式业务扩展,以积聚系统性风险为代价换取市场短期利润,严重偏离了支付市场对消费市场有效补充的功能定位。

  (三)支付市场的内生网络强化规模效应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推动支付回归本源,实现市场可持续发展。支付市场对金融业的影响经历了快速增长阶段,并从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是降低金融服务边际成本;二是降低个人金融交易成本。但支付市场供给主体存在逐利本性,金融属性更是使交叉风险增加,仅依靠市场自身力量容易出现擦边球行为,最终只能以破坏性方式出清市场,逐渐引导市场回归支付属性可促使支付市场供给主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布局。

  (四)支付市场利用数据高度集聚化加速与金融科技融合,应注意隐性风险向支付链条传递。从“互联网技术(IT)+金融”到“新科技+金融”,支付与金融科技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支付市场筛选并汇集全部场景沉淀数据激发金融技术潜能,再从单点突破到全局覆盖业务扩展、产品研发、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交互沉淀数据后,通过决策算法生成任务进行部署、执行和监控。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原有金融科技增长空间耗尽,稳定系统就会出现新的发展曲线波动,运行状况会影响经济共同体的实际边界,即金融科技在信用、法律、信息安全等隐性风险方面向支付链条传递。

  发展路径探索

  (一)围绕客户需求搭建开放服务型支付场景进行全量拓户。持续探索新市场、新场景、新应用,短期聚焦辐射作用大、落地见效快的重点支付场景,细化场景核心环节和关键节点。中长期,动态更新重点业务场景模式,利用场景应用落地改善业务服务效率和服务形态;聚焦跨境支付领域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推动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出海探索海外支付场景;逐渐弱化线上线下边界,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建立的应用工具最终聚焦于线下实体店,实体店应利用新型支付方式在消费环境、购物流程等进一步突破。

  (二)“支付+金融科技(Fintech)”引流供应链金融业务进一步释放效能。支付市场在个人端渗透率极高,产业侧的支付需求多为客户扩展、资金周转、产品供应等,较个人需求更加复杂,因此需要“支付+Fintech”为企业提供定制符合产业链要素流转特征的支付解决方案,获得制定凭证流转的结构化数据,重塑供应链数字化生产环节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生产,在产业侧寻求新的增量市场。

  (三)发挥支付市场链接和赋能价值加速支付与产业融合。建议加强对行为数据的挖掘探索,根据支付数据沉淀分析商户及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为资源调配、资金流向、复工复产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产业链数据增值服务;借助产业支付覆盖维度优势加快轻资本创收能力转变,通过合法的扩张方式创造收益价值,增强投资者参与支付市场的意愿,支付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循环渠道越通畅越吸引主体经济行为进入共同体,促使两个或多个市场通过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独立个体在循环中提高整体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