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服务 > 金融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发布时间:2021-09-17 16:06来源: 金融时报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三农”发展,金融先行。借助金融科技力量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力支撑,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影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目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具备了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支持、金融技术支持和社会公众对线上服务普遍接受的条件,融合了天地人三要素,主要体现在普惠金融的覆盖面不断扩大、金融服务成本不断降低、大额现金使用风险不断减少、农民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更加便利等方面。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影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一)农村大数据征信不够完善。长期以来,人民银行不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户建立信用档案,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共为1.89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并对1.34亿农户开展了信用评定,但对于数量庞大的农村用户群体,还存在很多的“信用白户”。目前,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利用自身经营优势垄断了大量的相关数据,而相关政府部门也掌握了一定的农民相关数据,但这些信息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信息融合应用不充分阻碍了金融机构对农村用户的信用评估,影响了农民信贷的可得性。

  (二)农村通信基础设施不完善。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尽管全国大电网覆盖范围之内的农村都通上了动力电,乡村地区的网络普及已有很大改善,但城乡互联网普及率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智能手机在农村地区尚未完全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速度。

  (三)农民存在“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是指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对信息的掌握、处理和使用上存在差距。数字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使不同地域和不同人群之间的数字信息分配不均。农村地区用户是数字时代主要的边缘群体,很多农村地区无法享受移动互联时代的便利。同时,由于金融风险不会因为数字技术的应用而完全消失,农民金融知识欠缺,风险识别能力有限,容易成为一些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数字鸿沟”成为阻碍农民公平参与数字社会生活的障碍。

  (四)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数字金融创新不足。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金融创新不足对自身发展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主要服务农村地区经营主体的农商银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受到资产规模、经营区域和市场环境等限制,导致运营模式、金融产品、风控手段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自主创新为农村提供覆盖面广、价格适中、服务高效的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需突破很多瓶颈。

  改进数字普惠金融  助力“三农”发展

  (一)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于“三农”发展的信息环境。一是打造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电子数据库。以金融科技为依托,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区域内工商、税务、社保、供电供水企业以及网上交易信息等系统的对接,多维度甄别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最大程度整合农村用户的有效信息,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二是增加“三农”配套信息的供给。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三农”领域数字普惠金融信息的公布,及时将最新的国家政策、农业数据、贷款优惠等信息向农村用户公布,为农村用户提供多元化、综合化的信息服务。三是在农药、农机业、农产品加工等众多涉农领域上线智能App服务终端,通过农业大数据的监测和应用,使涉农产品通过线上平台追踪溯源,促进金融机构对于涉农产品真实情况的了解,降低信息不对称。四是建立稳妥、审慎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不断细化服务于“三农”领域的金融监管细则和风险防控措施,大力发展金融监管科技,以科技手段应对金融新风险,切实保护农村用户的合法权益。

  (二)加大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一是将数字普惠金融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有机结合。通过将产业链中各环节的资金需求与相匹配的数字金融服务有效对接,能够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精准化服务水平,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二是围绕“三农”的不同需求,开发具有地域针对性较强,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的金融App(应用程序)。这样,一方面可以向本地区不同收入的农民、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流程简化、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通过线上化服务积累数据;另一方面可以为农民提供如购买理财、电子国债、股票等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小额、碎片化、与农业生产周期高度相关的金融需求。

  (三)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一是目前我国乡村已具备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条件,随着4G、5G网络的逐步应用,需要继续推进农村宽带、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乡村的每个角落都有网络,补齐农村硬件设施的短板。二是对乡村弱势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农民具备在互联网上查询实用信息、网上购物、网上营销等技能。同时在政府的扶持下,推出适合农民使用的价格优惠的智能手机、套餐及惠农流量包。三是金融机构应推出适合农村用户使用的“大字版”“简约版”“语音版”的手机银行,帮助农村用户克服对电子设备的使用障碍。四是统筹金融机构以实体和数字两种方式下沉金融服务,在农村配备适当的简单易操作的智能柜员机,方便农村用户就近自助办理业务。

  (四)加快涉农金融服务主体的数字化转型。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已居世界前列,银行助力“三农”发展责无旁贷,作为支持“三农”发展主力军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更应快马加鞭,通过以大带小的方式加快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实现业务线上化、数字资产化、运营智能化、平台开放化,运用数字普惠金融手段解决涉农金融服务痛点难点问题,提高农村金融承载能力,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作者为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副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