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服务 > 金融研究

充分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对金融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21-05-31 15:34来源: 金融时报

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向世界传递中国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自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30·60”双碳目标,迄今不到一年的时间,已多次在重大国际场合就双碳目标发表重要讲话,为我国绿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加快创新碳减排支持工具,促进金融业绿色转型,并支持金融业加大对企业绿色转型和碳减排的金融支持力度。

双碳目标促使金融业加快实现绿色转型

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意义不止于加大绿色环保力度,其背后蕴含着我国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对于依附于实体经济而存在的金融业来说,这是一场加快进行绿色转型的重要变革。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主要有三大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风险管理功能和市场定价功能。但三大功能的实现,却并不容易。相较于传统金融,绿色金融服务实体企业在内容和口径上基本相同(如信贷、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但只要在业务名称之前加上“绿色”或“低碳”的前缀,运作方法就大不一样,需要尽快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业务模式。实际上,绿色金融在“十三五”时期就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精神,促使金融业要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同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用时70年,美国45年,而中国只有30年左右。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较欧美发达地区明显要短得多,而且碳中和曲线斜率更陡峭,金融机构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一)企业绿色转型对资金需求量庞大。有专家预测,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预计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年至2060年,需每年投入3.9万亿元。多项研究认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的投资规模在100万亿元以上。清华大学牵头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测算,2020年至2050年能源系统需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超过每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如此巨量规模投资,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只占10%左右,其他依赖于绿色金融以及社会资本。每个金融机构都不愿意放过如此庞大的绿色投融资市场机会。但是,毕竟是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存在着许多绿色技术上的标准要求。所以,用传统金融思维和理念来指导绿色金融业务将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再从融资主体构成来看,中国绿色金融95%的融资量来自银行,这与中国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相关。为此,一些银行从业者直言,全面绿色转型意味着金融机构不仅要支持企业完成绿色转型,也必须实现自身的全面绿色转型。

(二)企业绿色转型倚重金融业碳减排支持产品。金融业碳减排支持产品也叫绿色金融产品,是指金融机构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而推出的金融产品。具体而言,是针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产品、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及治理,引导资源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产业流向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三低”产业,进而推动碳减排和促进绿色发展。

近年来,我国部分大中型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均做出积极探索,通过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为实体企业提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而有力促进了企业绿色转型,尤其是帮助高碳排产业改进技术,提高效能。绿色金融产品的体量初具规模,其中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发展较快,在绿色金融产品中规模也最大。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2021年一季度,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200亿元,达到去年全年的一半。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不过,在绿色金融产品结构上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绿色金融产品仍停留在浅化阶段,系列化、多元化产品体系尚未形成,在直接融资领域如绿色首次公开募股(IPO)和再融资规模较小等,都还需要加强绿色金融创新。

(三)应对气候风险的迫切要求。绿色金融“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气候变化会引致的金融风险也需要及时评估、应对。国际研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经济损失增加;同时,绿色转型可能使高碳排放的资产价值下跌,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从而面临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物理风险是指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等事件,可能导致企业、家庭、银行、保险机构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进而影响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的风险。而转型风险是指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因突然收紧碳排放等相关政策或出现技术革新,引发高碳资产重新定价和财务损失的风险。在这些领域出现的金融风险,需要金融机构加以有效识别和防范。

(四)金融业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甚至更长时间的任务。绿色转型具有重新调整供给侧总量和结构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低碳减排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助于削减过度供给,消化过剩产能,同时调整供给结构,消除供需缺口;另一方面,绿色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纠正生态资源的扭曲配置,提高资本、劳动等要素的配置效率。绿色发展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对于低端供给侧发展的约束;通过市场中的信息机制、声誉机制等加强与资本等其他要素的结合,来确保资本市场等发展沿着绿色轨道前进;通过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确保供给侧在全生命周期上的绿色化。金融业发展绿色金融本身就有着重要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去产能与绿色金融关系密切,很多产能过剩行业同时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不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通过贯彻落实日趋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商业银行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企业,这本身就是加快去产能的过程。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对绿色环保行业资金的投入,支持和促进相关绿色行业快速发展壮大,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我国经济向更加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五)社会各界对金融业的期望和要求。绿色转型有助于商业银行树立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公众形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绿色化趋势日益清晰,支持和发展绿色金融将是可持续、负责任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必然要以商业银行为主。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支持国家战略、发展绿色金融义不容辞。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大型银行均采用“赤道原则”,建设“赤道银行”。标准普尔公司也提出要将环境发展指标纳入公司评级。中国银行业转型“赤道银行”,通过打造良好的绿色金融品牌、树立积极支持绿色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对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国际市场、迈向国际舞台将大有裨益。例如在上海成立的绿色技术银行,坚持推进绿色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撑服务,推进绿色技术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推进区域绿色发展系统解决方案,推进绿色技术国际化转移转化服务等五个定位,以绿色技术信息平台、绿色技术转化平台和绿色技术金融平台三个平台中心为抓手,是中国绿色发展领域的一次创新实践。

(六)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金融是为数不多的、尚未成熟却具有战略意义的金融高地,布局绿色金融是金融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有利于其拓展盈利渠道。比如严格执行绿色标准和规则,通过环境压力测试,将推动银行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加快退出“两高一剩”行业,扩大在新兴绿色环保领域的布局;银行发行绿色债券可以获得长期稳定资金,投资其他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的绿色债券未来也可能有优惠风险权重,这有利于缓解资本压力;碳金融涉及贷款、信息咨询、代客与自营交易、资金托管等多项业务,积极参与碳金融有望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金融服务创新的有力抓手。

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助推金融业绿色转型

碳减排支持工具是指央行围绕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金融业绿色转型,设立的一套对于碳减排支持的政策“工具箱”,旨在为碳减排提供一部分低成本资金,并引导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碳减排投融资活动的支持,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可以说,金融业在进行绿色转型过程中,离不开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因为,碳减排支持工具是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而运用适当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提升金融机构积极性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原则就是市场化、透明化、国际化。

市场化是指按照市场化原则设计激励相容机制,激发金融机构积极性,主动向碳减排领域配置更多资源;透明化是指工具的机制、应用规则都是明确的,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政策具有精准性和直达性;国际化是指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和国际是接轨的。今年1月的央行工作会议专门强调,做好政策设计和规划,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推动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3月底,央行在京召开的全国24家主要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提出,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碳减排投融资活动的支持,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4月20日,央行行长易纲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金融支持碳中和”圆桌会议并做主旨演讲时指出,我们已将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纳入央行贷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并将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

从最近的政策动向来看,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这样的绿色金融支持政策呼之欲出。结合今年来央行在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创设上释放出的政策信号,可以预测,除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必选项外,还将形成一揽子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政策框架组合。

(一)绿色专项再贷款。再贷款作为央行主要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近年来使用量和余额不断增长,并主要用于扶贫、小微企业及“三农”领域。再贷款使用范围扩展至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可直接套用当前较为成熟的再贷款政策框架,便于央行分支机构和金融机构发放和使用。同时,在具体实施细节上,为突出绿色领域的特点以及“低成本”的要求,可通过设定更低的再贷款利率、对使用再贷款发放商业信贷的利率上浮水平加以限定等方式体现差异化。而最新政策表述中,“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的提法也更具体。建议在绿色专项再贷款的创设中,可通过逐步提高再贷款额度、加强再贷款使用情况评估等方式,逐步落实政策,并适时反馈调整。对再贷款的投向可以采用“名单制”,即比照去年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的做法,向金融机构提供具体的绿色实体及绿色项目名单。金融机构放贷后,央行以绿色专项再贷款直接对接,使得低成本资金定向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二)绿色票据再贴现政策。再贴现作为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资金的手段,央行在再贴现票据的选择上,有着比较鲜明的结构性特点,鼓励金融机构使用小微企业签发或持有的票据申请再贴现。在行业上,优先对绿色、科技、农业等领域票据进行再贴现。从实践看,各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针对绿色票据进行再贴现取得了成效。例如,今年1月6日,人民银行中山市中心支行印发《关于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通知》,明确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工具的额度管理、使用要求和政策效果等规定,提升辖区银行机构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积极性;1月22日,该行成功为兴业银行中山分行办理一批绿色票据再贴现业务,通过灵活使用货币政策工具,促进 政策资金精准流向绿色金融领域,提升政策效果。再如,4月8日,马鞍山市举办再生资源领域绿色再贴现资金池暨绿色金融行动启动仪式,此次启动的再生资源领域绿色再贴现资金池,是安徽省货币政策工具在绿色低碳领域的首次尝试。据悉,此次落地的再生资源领域绿色再贴现资金池是结合马鞍山市钢铁、造纸等传统制造行业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在现行再贴现政策下,按照项目化运作总体思路,实行支持对象精准锁定制造业、利率优惠直达绿色环保企业。首批设定总金额2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废钢、废纸等再生资源领域资金需求。

(三)绿色金融定向降准。因为很多绿色项目融资往往需要的期限更长,但现在多数资金期限较短,还远不能满足绿色金融的需要。那么,定向降准具有“一箭三雕”的作用。首先,定向降准可以定向释放长期流动性,直接提升相关符合条件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其次,定向降准可以降低相关银行负债成本;再次,定向降准可以向市场传递强烈的稳定预期信号。在做法上,参照普惠金融的相关扶持政策,建立起绿色金融定向降准年度考核制度。前一年绿色金融领域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一定百分比的,存款准备金率可在基准档基础上下调若干个百分点。前一年绿色金融领域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一定百分比的,存款准备金率可按累进原则在第一档基础上再下调若干个百分点,优惠幅度更大。这项政策工具要求商业银行务必将定向降准资金用于发放碳减排绿色金融领域贷款,并且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从而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等绿色金融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使定向降准政策惠及绿色信贷,进而对绿色发展形成强大助推力。

(四)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比照去年6月初央行推出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的做法,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其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是指央行提供一定规模的资金,并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激励资金约为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的一定比例。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是指央行提供一定规模的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合同,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信用贷款,央行通过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按地方法人银行实际发放信用贷款本金的一定比例提供优惠资金,期限1年以上。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这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新工具更有针对性、更灵活。相较于既有的传统政策工具,这两项直达工具都具有如下三大特点:首先是市场化,对金融机构行为进行激励,但央行不直接给企业提供资金,也不承担信用风险;其次是普惠性,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享受人民银行提供的支持;最后是直达性,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绿色转型支持直接联系,确保精准调控。

(五)辅助性支持工具。包括把绿色信贷资产(主体信用评级不低于AA级的绿色债券、符合条件的绿色贷款等)纳入央行抵押品范围、将绿色信贷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存款保险费率、适当降低对绿色资产的风险权重及对绿色信贷等业务给予较低的经济资本占用等。同时,尽快制定绿色金融共同分类标准,引导金融机构严守绿色金融通用基础标准、产品服务标准、信用评级评估标准、信息披露标准、统计与共享标准、风险管理与保障标准这六大类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并分步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确保绿色金融产品规范准入和运行。此外,鉴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于今年6月末上线,决策层可在已经发布并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尽早推出支持碳金融衍生品相关政策工具,包括探索建立全国性碳核算体系、将更多行业纳入碳定价等,助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稳定运行。

(作者为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