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服务 > 金融研究

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理解与银行市场定位

发布时间:2021-04-15 10:01来源: 金融时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正在酝酿一场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引起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为有效应对地缘政治经济挑战,借机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质与量”的大跨越,中央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于新发展格局下的双循环要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在发展战略上立足于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经济体系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最高决策层立足于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整体形势,根据我国经济面临的新阶段和新环境,围绕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目标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就开放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型经济体而言,整体经济运行从来都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现阶段强调的双循环,其特殊性在于怎样从发展战略上构建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双循环核心经济体系、市场体系与政策体系。战略重点是加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行业,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并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使消费成熟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包含了消费市场监管与消费品技术标准的构建与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推进金融转型,促进金融发展由数量扩张转向金融深化。

观察市场变化不难发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并叠加中美贸易摩擦,使得传统意义上中国经济双循环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伴随着新兴市场经济的快速崛起与发达国家自身矛盾的不断积累,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逆全球化思潮,不仅严重干扰了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也对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一定冲击。当然,从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来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将是长期趋势,国际经济互联和交往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因为如此,中国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的是通过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来对冲逆全球化的压力,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来增强中国市场的引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促进,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强调的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中国正在形成的全球影响力,充分理解并高度重视国际社会对中国应承担国际责任的诉求。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注,以负责任经济大国的形象去维护并自觉遵守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国际规则。深入观察、认真分析研究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现有国际经济治理结构的缺陷和改革方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彰显经济大国的责任与智慧。在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增强中国市场引力,降低风险溢出效应,最终使中国真正成为全球经济稳定的基石。

在市场策略上立足于构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政策体系

从理论和逻辑上看,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有多层次的含义,而市场和业界普遍关心的焦点是怎样进一步畅通跨境经济循环。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型银行在促进跨境经济循环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商业银行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是改进银行监管的新课题。

一是要形成促进中国经济升级的真正意义上双循环发展格局,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随着市场不断开放和外资实体经济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为客户提供跟进服务的外资银行也必须获准进入中国市场。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在银行与企业关系中始终存在一个“熟人法则”,在跨境经营中尤其如此,本土银行很难为外资企业提供有效充分的金融服务。这是经验也是规律。由此,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首先考验的不是国内本土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压力,而是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压力。也就是说,是否真正理解外资企业的金融需求,是否真正理解外资银行不同于本土银行的金融供给,有没有能力对外资银行实施特殊有效监管,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是双循环格局也意味着大量的中资企业将参与国际循环,融入国际市场,其中有许多企业还会通过购并或直接设立的方式在境外经营。中资企业无论是业务涉外还是完全意义的“走出去”,都需要中资银行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为此,必须明确中资银行在境外设立机构的根本目的是为跨境经营的中资企业提供跟进服务,而不是为了“跑马圈地”占领当地客户市场。虽然在持续经营中也会涉及当地客户,但这些客户都是与中国市场有关系的当地企业。

三是“熟人法则”存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缺失。不仅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交往要受到“熟人法则”的广泛束缚,即便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预收、预付、预订”交易以及交易的履约能力也要遵守“熟人法则”。由于不同市场的企业之间对于双方履约能力的疑虑,严重制约了跨境经济循环效率。此时,如果有可信任的第三方提供信用增级服务,则会有效破解这种约束,有力促进跨境经济循环。一般而言,大型跨国银行具有这种双方信任的实力与提供履约保证的能力。由于银行提供的履约保证属于表外业务,面临严格的监管约束,怎样既满足市场正常需求、又避免表外业务隐藏的巨大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技术层面重点打通跨境经济循环的若干堵点与痛点

银行在跨境经济循环中发挥积极作用,不能简单等同于“更多地给钱”。在跨境交易场景中,信息不对称和过载问题长期以来都是造成跨境经济循环成本高、效率低的关键所在。2020年年初以来,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和部分国家、部分经济体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全球产业链断裂的可能性加大,跨境经济循环受到了较大影响,部分跨境经营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困难。通过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此次跨境经济循环困境不是一种短期市场现象,也不是过去所经历的市场周期现象,所以不能沿用过去的经验。

虽然跨境经营企业面临的困难集中表现为资金循环困难,但资金循环中断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循环受阻,而市场循环受阻并非是产品没有需求,而是因为疫情扩散的原因导致传统供给与需求信息沟通渠道被阻断,如果不修复信息沟通渠道,市场就无法恢复,资金难以实现正常循环,即使银行注入信用也难以为继。为此,通过以疏通经济循环为目标的广义金融中介思维,构建跨境撮合平台,使阻断的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能够通过这个撮合平台有效衔接起来,以此促进市场运转实现资金正常循环。一方面,为客户免费提供信息发布通道,让供求双方能够有一个信息直接触达的通道;另一方面,平台建设者应用金融科技对跨境交易情景下的海量数据进行精准匹配和智能推送,帮助境内外跨境经济参与主体更精准、更智能地匹配贸易和投资等信息。由此,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疫情阻断的信息修复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跨境经营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过载、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实现了经济循环驱动下的可持续资金循环。

银行搭建非金融的跨境撮合平台表面上是跨界,其实质是广义金融中介功能的必然延伸。银行通过搭建精准高效的撮合平台,可以实现市场信息、客户信息、资金信息、行业趋势信息的集聚和深度挖掘。不仅促进了实体经济循环,奠定了资金循环的经济基础,而且搭建了跨境同业间的保函、资产转让、结构性融资等信息交互、询价和交易的大平台,实现了赋能实体经济和银行价值创造的双赢格局。

开展有效跨境撮合,将境内外两个市场、境内外企业通过智能方式实现更优的匹配和对接,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高效率的配置,至少需要以下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组织跨境撮合的主体必须拥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和能力。许多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也意识到搭建撮合平台的重要性,但是受地域限制、行业空间局限及专业技术能力束缚的影响,很难满足境内外众多中小企业跨境经营的实际需求。由于大型银行不仅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还在多年国际化进程中建立了遍布全球的客户体系。通过直接经营的客户和借助代理行间接触达的客户,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及时广泛地了解真实需求,运用科技手段向有供给能力的商家精准推送需求信息,帮助投资和贸易主体提高跨境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跨境经济循环。而这些恰恰是地方政府和单一的行业协会想做而无法做到的事情。

二是要聚焦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投资中,大型企业本身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也有专门的人才队伍去收集和处理信息,因此大型企业对第三方撮合平台的需求并不旺盛。而中小企业则不同,受制于自身资金实力和缺乏通晓境外市场规则和语言的专门人才,其在拓展海外市场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于大型银行具有遍布全球的服务体系,接触到各类市场主体的直接客户信息,拥有庞大的数据和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具有对境内外市场资源的撮合能力,可帮助跨境经济循环中的中小企业更好地获取海外订单,融入全球供应链。

在疫情期间中国建设银行尝试搭建一个跨境撮合平台,并开展了支持14种语言访问的全球防疫物资专区,境内外机构紧密联动向28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撮合了防疫物资出口近2亿件。其中,出口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在促进国际抗疫合作的同时,也通过跨境撮合赋能中小外贸企业更好地融入了全球产业链,受到了中外客户广泛好评。

银行要达到搭建撮合平台的预期目标,不能简单满足于提供技术支持,也就是说不能只是简单提供平台服务,而应该立足于构建跨境循环生态圈。在跨境经济循环的金融服务体系中,银行原有的角色是提供支付结算、资金融通等金融服务,而通过搭建撮合平台实现银行由传统金融中介向信息中介的跨界转型之后,就可利用全球网络优势,将服务环节前移到企业的跨境市场开拓当中,进而搭建起金融和非金融服务相融合的跨境生态圈。譬如,通过平台高效连接政府部门、企业商会、投资贸易促进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顾问咨询公司等专业服务机构,还有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孵化企业等参与方,积极探索与各参与方的互动合作,逐步丰富跨境服务场景,可以为跨境中小市场主体构建日益完善的跨境交易生态圈,极大地促进跨境经济循环。

从实体经济与银行发展的关系来看,跨境撮合平台可能会破解困扰我们多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小企业成为全球市场的活跃力量,不仅在全球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活跃着大量中小企业,而且这些企业以全球产业链为生态环境形成大量跨境并购需求。在与境外并购主体谈判的时候企业希望能得到银行出具的并购贷款承诺。如果有大型银行出具的并购贷款承诺,就可提高谈判的成功率。但是银行基于风险方面的考虑,只能在谈判达成协议后才能审查、审批贷款,这就导致了实体经济需求与银行供给之间的矛盾。由于并购双方都是银行客户,有些是境内客户,有些是境外客户,有些虽然不是存量客户,但已经进入平台发布信息。银行能通过撮合平台了解并购双方的意愿,也可早期介入谈判过程,了解交易信息,就有条件在并购谈判早期明确对并购的支持态度,不再受“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的困惑。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银行在跨境撮合实践中必须坚持合规优先的原则,密切跟踪各国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信息平台运营等法律法规与监管要求的最新动态,切实承担起信息真实性审核和数据合规责任,确保跨境撮合平台合规稳健,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中国建设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